这里所讲的文化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而言的。文化力的内涵,既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在内的种种精神力量,还包括社会文化网络,以及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的力量。对于整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来说,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文化力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的驱动力。
那么,面对21世纪市场竞争的新挑战,企业为什么必须注重文化力的开发呢?对此,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具体说明。
面对21世纪的即将来临,科技进步会对经济结构和企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所谓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所谓公司再造的提出,实际上都是源于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驱动。从企业研究跨入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来说,由于微电子、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信息化的发展,由于称之为后勤保障体系的革命和绿色文化的兴起,围绕着人的吃、喝、穿、住、行、医、保健这些方面,其产品的开发会越来越快,而科技文化含量随之而大大增加。
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商业文化。商业文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而在商业文化体系中起着重要载体作用的是商品文化。商品文化所指的就是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商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璜、包装、商标、广告等等。它们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示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正是由于商品所包含的文化特色、文化个性,能促使这一商品在一定的消费区域和消费层次里增值、走销。商品的文化含量越大、文化附加值越高,它的辐射能力便越强。现代商品开拓市场的这一趋势,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发展,人们也必然会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绿色革命与材料科学革命的兴起已经降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拥有自然资源并不一定能够致富,自然资源贫乏也未必是致富的障碍。一场电信——电脑——运输——后勤保障体系的革命使全球资源网得以形成,而且还可以发展出一个世界性的资本市场。这就是说,电脑和电信手段使拥有资本积累不再是优势,今后只有掌握技术和拥有人才才是真正优势。微电子、生物科技、新材料工业、民用航空、电信、机器人加机床以及电脑加软件被认为是未来几十年的关键产业,它们都可以说是脑力产业。这些产业可以设在地球的任何一处。谁能有效地组织调动人的智力从事上述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就在谁那儿落脚。既然科技创造了人为相对优势,那么,争取人为相对优势就必须要求企业从上到下,每一个层次的职工都具备技能。职工的技能将是21世纪关键性的竞争武器。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增加9%。有这样一种说法:10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是10年后的经济。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形象力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企业开拓市场的历史分析。当商品比较匮乏的时期,有商品就不愁卖不出去;商品生产的越多,企业赢利就越大。这时,企业力主要取决于商品力。后来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只靠商品力不够了,还要有广告等营销手段,这就是说企业力要靠商品力加上销售力。而再往前发展,就是人们认识到,商品力加上销售力,还需要有企业形象的作用,这就是说,企业力等于商品力加销售力再加上形象力。近年来,在国际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界,提出“形象营销”、“形象制胜”的概念,提出形象力是企业较量的一个焦点,就是因为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推动,技术推广非常之快,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厂家越来越多,销售同一种商品的商店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去哪家商场购买哪家工厂生产的产品,选择余地很大,而企业形象如何,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企业形象塑造、CI设计,成为今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由科技进步所推动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自觉地进行形象建设,而且企业形象建设又带动着员工素质和企业文明水平的提高。
企业形象从根本上说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产品质量差,企业不可能有好形象;而注重产品质量不注重服务质量,企业同样也不会有好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产品质量创造形象,服务质量同样创造形象。商业文化学、企业文化学提出“服务增值”的概念,是很值得重视的。因为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因服务好而增值,也可以因服务差而“减值”。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产品要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服务也要不断创新、不断开发,而且服务创新同产品创新一样具有永远开发不完的潜力,是永无止境的。多年来,我们对于服务的研究很不够,不够深入,不够细化。特别是对于服务的特殊性研究得很少。这不利于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服务的内容、特别是服务质量,往往要受到服务提供者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心理情绪的影响。这就要求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员工要提高、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注意修养,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所以说,服务竞争,背后是员工综合素质的较量。
在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开始使用“文化障碍”和“文化沟通”这样两个概念,并不是偶然的,而恰恰是市场经济实践的产物。因为在跨国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本企业的产品在品种、造型、款式、外观、包装、服务、广告和推销手段上,同营销地人们的文化素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特定的审美需求不一致,而造成产品滞销的状况常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产品若能同营销地人们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相一致,则称之为“文化沟通”。由此,人们提出了重视跨国公司的文化管理,提出了进行“跨文化培训”的计划。因为国际间经贸活动的加强,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这个发展趋势中,不能不重视因“文化障碍”防碍实现营销战略的问题。因此,进行“跨文化培训”就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事情。
现代商业中连锁店的发展说明,如何能“连”起来,如何能“锁”得住?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不只是连锁店,也包括所有企业、特别是大的企业集团,仅仅靠产权、物质利益方面的纽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精神、道德方面的纽带。由此来看,统一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非常重要。同那些产权纽带、物质利益纽带相比,这些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属于思想道德上的纽带,可算是在企业经济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个文化精神、道德上的纽带,起着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粘合力的作用,而这个内部凝聚力、粘合力又势必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开拓力。现在一些企业正在进行CI设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做到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与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的统一。如果只注重外形视觉识别的塑造,而忽视内在的企业理念的培育,致使“形”与“神”不能统一起来,甚至重“形”而轻“神”,那么,就不可能达到企业形象塑造的目的。自觉地认识市场发展的这些趋势,努力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提高产品、经营管理的文化含量和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